在西方历史叙事中,无线电技术的起源通常被描述为一条看似无懈可击的完美链条,具体过程如下:
1. 1820年4月,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海斯提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rsted)首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2. 随后,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通过反复实验,于1831年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展开剩余85%3. 1846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少年,仅16岁便发表了《电磁学通论》,通过数学推导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奠定了电磁理论的基础;
4. 随着电磁理论的逐步成型,赫兹(Heinrich Hertz)经过多次实验,在1888年成功地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世界为之震动;
5. 无线电通信的实际应用紧随其后,意大利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凭借在博洛尼亚大学的学习,成功发明并展示了无线电装置。到1897年,他的公司“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无线电通信的商业化应用。
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故事背后,存在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奥斯特和法拉第的研究,他们的贡献在不同文献中呈现出不一致的叙述,许多细节不符史实,导致电磁学源流的历史叙述出现了断裂。而这条断裂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故事链条也因此变得可疑。
此外,关于麦克斯韦的“天才”形象,西方历史常以他年少成名、在15岁时就能递交科研论文、16岁发表划时代著作为证明其智力远超常人。然而,麦克斯韦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他来自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这所学院不仅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深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三一学院不仅是研究“上帝”存在的地方,也是那些致力于“证明上帝存在”的学者的摇篮。因此,麦克斯韦能够在如此年轻的年龄取得如此多成就,可能并非完全如西方叙事所述的那样单纯。
更有意思的是,麦克斯韦的学术成就,是否如西方历史所描述的那样,完全属于他一个人的功劳,还是说其中的成果是许多科学家的集体智慧与贡献的堆砌?这一点始终无法忽视。实际上,麦克斯韦的许多理论,尤其是电磁波的预言,已然得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启示和基础性实验的铺垫。
接下来是马可尼的故事。马可尼通常被誉为“无线电之父”,但他并非无线电技术的真正发明者。马可尼从小生长在意大利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成功商人,母亲则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家庭的优渥条件使得他能够无后顾之忧地进行科学研究。马可尼对科学的兴趣源自于家庭中的图书馆,他在那里汲取了大量知识,也为后来的无线电发明奠定了基础。
据说,马可尼受到了邻居博洛尼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古斯托·里吉的启蒙。1894年赫兹去世后,马可尼受到了赫兹实验的启发,他开始进行自己的实验,并在1895年成功发明了无线电装置。
但马可尼的发明并非原创。实际上,赫兹在1888年已经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1889年,他和好友胡布尔便开始探讨如何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18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布冉利发明了金属屑检波器,扩展了电磁波的探测距离,1894年,英国人奥利弗·洛奇对其进行了改进,成功地实现了摩尔斯电码的无线传输。
此外,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和传奇人物特斯拉也都在无线电通信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波波夫在1895年展示了无线电接收机,特斯拉则在1897年提交了无线电专利申请。尽管马可尼的无线电装置取得了成功,并于1901年获得专利,但他并非这项技术的唯一创造者。
1900年,马可尼在向美国申请无线电专利时,与特斯拉的专利产生了冲突。美国专利局最初拒绝了马可尼的专利申请,并认为特斯拉才是无线电的发明者。然而,在与卡内基和爱迪生的合作下,1904年,美国专利局撤销了特斯拉的专利,授予了马可尼专利权。直至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特斯拉为无线电的发明者。
综上所述,尽管西方历史在无线电发明上赋予马可尼极高的荣誉,但他并非技术的首创者。马可尼的贡献在于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通信技术领域,而这一技术的基础,早在许多物理学家的研究中便已有所显现。
最后,关于无线电技术的发源地,笔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无线电技术的真正起源可能并非西方的发现,而是源自东方,尤其是中国。早在1851年,《博物通书》便在宁波出版,书中详细阐述了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的原理,这一知识的传递早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之前便已存在。
因此,虽然西方对无线电做出了许多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但这一技术的根基,应该归功于东方的古老智慧。
发布于:天津市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