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乌苏里江的冰面被炮火击碎,一辆苏军坦克触碰到解放军埋设的地雷,履带被炸断,陷在江岸的泥雪里。 这就是苏联当时最新锐的主战坦克T-62,战后,它成为解放军边境战士最得意的战利品,这次冲突也是第一次让全世界真正注意到T-62这个名字。 出战不利,还是被对手用拖拉机从河里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T-62在苏联服役仅11年就被T72所取代,它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 将时间倒回到10年前,50年代末期,西方阵营对苏联亮出了王牌,L7型105毫米线膛炮配上脱壳穿甲弹,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轻松击穿当时苏军主力T-55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消息传到莫斯科后,库尔干和车里雅宾斯克的工程师们估计,自家100毫米火炮的“牙口”已经啃不动北约的新装甲了,如果再不做改变,那就只能被动挨打。 100毫米火炮的升级已经很困难,小修小补难以取得火力上的优势,必须另起炉灶。1958年,苏联部长会议召开,主要就是商讨新坦克炮的研制工作。会议过后,苏联计划两年内拿出比西方火力更猛、结构更紧凑的坦克炮,还要能塞进现有炮塔圈的新炮。
研制过程中,大家一致同意要比北约火炮的口径大,增加10毫米,但是设计局内部在有膛线和无膛线上出现了路线之争。 传统线膛派认为,坦克要打的准,精度必须排在第一位。滑膛派则认为,打的准没有用,打中了也穿不了,用高初速与钨合金长杆弹的匹配才是正解,膛线显然会限制坦克炮弹的速度。 经过靶场里数以千计的射击试验,滑膛派用更平直的弹道、更高的穿深和更简单的工艺说服了高层。1961年,世界上第一门量产型115毫米滑膛炮2A20问世,它被装在T-62主战坦克上。
从外形上看,T-62延续了苏式坦克紧凑小巧的风格,长9.7米,高2.2米,宽度只有3.27米,战斗全重37吨,放到现在和一些国家的轻型坦克相当。T-62的发动机马力只有580匹,功重比为15.7马力/吨,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50公里,越野速度只有30公里多。
以现在的眼光看T-62,这个动力匹配着实差了点,只能跟英国的“挑战者”坐一桌。不过,当年解放军把它捞起来后还是大为震撼的,据说它的发动机散热系统能为整车提供30%的动力,配合外挂油箱,加一次油能跑650公里。 当然了,最令人震惊的还得是它的滑膛炮,这门炮简直颠覆了国内专家的认知。
这门炮的炮管长5.74米,初速高达1600-1650米/秒,2000米距离内可击穿450毫米均质装甲钢,使用破甲弹静破甲深度达430毫米,这个数据放在60年代几乎没有对手。 不过,这个数据是后来才知道的,解放军缴获的那辆T-62已经不能开炮了。但是,它的炮口抽烟装置、内部的双向稳定仪、红外热成像仪、三防系统、炮管热护套、自动抛壳机,外加装填角度自动归位这些都保留了。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平平无奇的小功能,在当时可是黑科技,专家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依旧对这款坦克设计思路的精巧之处赞不绝口。
T-62是设计的很好,可是苏联却不想要了,在生产了2万多辆后,这款坦克就宣布停产,前后装备了大概11年,被解放军缴获只是一个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70年代初期,北约集团把120毫米滑膛炮装到了坦克上,苏联也没法找他们要专利费,毕竟滑膛炮几百年前就有。接下来就口径大比拼,苏联专家又把炮的口径提高了10毫米,来到了125毫米,总之要压资本主义阵营一头。于是更好的T-72出现了,T-62也没有生产的必要了。 除了苏联陆军,采购这款坦克最多的是伊拉克,多达1600多辆,在海湾战争期间,被西方集团全部打掉,比开罐头还简单。
前面说了,它的散热系统可以给整车提供额外功率,这个在苏联倒是可以,毕竟苏联大部分地区都非常寒冷,整点“奇技淫巧”没关系,可是伊拉克沙漠地带的高温,T-62就很难应对了。为了不让发动机“开锅”,只能以低功率行驶。不过T-62被揍的那么惨,也和伊拉克部队的骚操作有关,中东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想必大家也都明白。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